EPU(愛媛縣立醫療技術大學)交流研習心得彙整

學生姓名

標題

核心心得內容

王馨玉 (112012029)

跨越語言的邊界:日台產兒照護的科技與人文對比

能夠參與這次交流,對我而言是一場戰勝語言恐懼的試煉,在必須用英語溝通的環境下,我迫使自己勇敢開口,雖然距離流利尚有距離,但我已感覺到口說能力的些許進步。我親眼見證了日本分娩哲學與臺灣的巨大差異:他們允許在助產師陪同下選擇在家分娩,並運用各式輔助工具,這讓我領悟了文化對生產過程的影響。在教學設備上,他們能模擬心跳聲與呼吸音的護理練習假人令我印象深刻,但同時,我也反思臺灣同學間立即的回饋,反而更能提醒我在臨床上注意關心病人。最讓我心靈震撼的是愛媛縣中央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裡,親眼見到那僅700克的23週早產兒;當地醫師告訴我,23週早產兒在日本的存活率竟高達90%,這數據遠超臺灣,使我驚訝於他們在產兒照護領域的投入與進步。我體驗了日本的禮貌文化,每日耳畔迴響著「謝謝」與鞠躬,這份友善中帶著些許距離感;然而,隨著與當地學生的密切相處,我們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段經驗讓我深信自己已勇敢跨出了舒適圈,收穫了人生中難忘的回憶。

莊詠誼(112004028)

哲學與倫理的交鋒:疼痛的深度反思

這趟旅程讓我經歷了深刻的倫理拷問與哲學辯證。我們參訪了愛南町的當地小診所、安養中心及地區醫院,帶領我們參觀的嶋本醫生,是位對醫療充滿熱忱、對長者極具耐心與關愛的醫者,他對個案觀察入微,特別提及有便秘情況的獨居老者的自殺率極高,需要時常留意,這份細膩的關懷令我立志要成為兼具專業與同理心的護理師。在居家護理課程中,我目睹了長照科技的震撼展演,從自動化如廁設備到尿液抽吸機,讓我深信科技進步能造福更多個案,也堅定了「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然而,最大的衝擊來自對文化價值觀的反思。當我聽到日本部分母親的感想及老師們提及「疼痛讓自己可以成為一位好母親」時,我感到極度的不平衡與困惑。我認為,既然現代科技能緩解痛苦,我們就不應強求女性承受本可避免的苦楚,我們的最終使命應是追求人類的福祉。此外,我與同學共同前往這個語言不通的國度,讓我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獨立自主,並在每天使用三種語言的溝通中,大幅提升了我的跨文化能力。

學生姓名

標題

核心心得內容

曾薇靜 (112004072)

溝通、倫理實踐與對「有尊嚴照護」的體悟

這次交流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讓我深刻體會到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剛開始的表達差異曾造成誤會,促使我學會傾聽與清楚表達。當我真正見到日本學生時,親切的笑容立刻化解了我的緊張,我深刻體會到:「真誠的態度和一個微笑,有時遠比千言萬語更能傳達心意」。在愛媛大學,我觀摩到護理技能訓練中,他們強調學生的自主準備與臨床思考,同時嚴格規範學生在取得執照前不得進行侵入性操作,這強化了我對倫理與關愛的認知。不過,我仍偏好臺灣實習模式,能在老師指導下執行技術以建立自信。最感動我的,是在安寧照護醫院中,院內溫馨的音樂會與專為失能患者設計的沐浴設施,讓我重新省思「有尊嚴的照護」的價值。日本制度的嚴謹(一科不及格需延畢),激發了我的批判性思考與終身學習的動力。我體會到,護理並非僅是技術層面的工作,更是一份結合同理、倫理與責任的專業。

張冠琪 (112004073)

制度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全人照護的實地領悟

這次交流讓我深化了對護理八大核心素養的理解。我了解到日本護理教育的嚴謹,例如科目不及格需留級,以及未取得執照前不能進行侵入性治療的規範,這讓我更珍惜臺灣的學習資源,並提醒自己必須持續充實知識。透過實地參訪療養機構,我親身感受到倫理與關愛在臨床上的體現:護理師細心營造的溫馨環境,無論是輔助浴室還是咖啡廳與音樂活動,都讓我領悟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精神。在跨文化互動中,即使語言不同,我們仍能用英文、日文混合加上比手畫腳來表達心意,我發現一個微笑、一句溫暖的問候,就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接待日本學生的過程,讓我學會了如何有責任地安排流程、顧及對方感受,這提升了我的責任感。我深信,護理是一個不斷進步的專業,我將持續培養人文關懷與國際素養,朝向一位有溫度又具專業的護理師邁進。

EU(愛媛大學)交流研習心得彙整

IPUHS(茨城縣立醫療大學)交流研習心得彙整

學生姓名

標題

核心心得內容

劉仁怡 (111029033)

團隊哲學與批判思維: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的蛻變

我非常慶幸能參與這次茨城縣立醫療大學的交流。我學習到日本醫療體系極為重視團隊合作,他們必須了解其他醫療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才能提高效率,這讓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曾想過理解其他專業的工作。在茨城中央醫院參訪時,護理師立即提醒我們不能拍照以保護病人隱私,他們的耐心與以病人為出發點的態度,讓我深刻體會到他們對倫理原則的重視,這也促使我反思自己是否將病人的感受放在首位。令我最受啟發的是日本學生的學習模式:他們展現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會先根據案例自行撰寫護理計畫,再透過實作確認並與老師修正,這提醒了我不要太過依賴,要主動思考。儘管剛到日本時,語言與文化差異讓我感到挫折,但幾天後我便漸漸適應了當地文化。

林家安 (112004051)

以人為本的照護哲學:制度、細節與跨領域的啟發

這次交流讓我對日本的醫療文化有了深刻的反思與收穫。我驚訝於他們的急診屬於「二次急救」制度,以及他們的「緩和病房」不只收末期癌症病人,只要病人希望改善生活品質,就可以入住,這讓我感受到日本醫療真的是「以人」為中心,而不只是「病」。醫院設計的貼心細節處處可見,例如專為文化設計的浴缸洗澡設備、為輪椅族設計的低矮批價櫃檯。我最深刻的體會是他們極致的團隊合作文化,醫療團隊每天進行跨領域會議,且從大學階段就開始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接觸彼此的工作內容。在實作課上,我感受到他們強調學生自主討論與反思情境題,這與臺灣偏向SOP的教學方式很不一樣。雖然我個人更傾向臺灣能獲得更多實作機會,但我也高度肯定日本模式所強調的「思考能力」、「團隊合作」和「照護的態度」。我希望能將日本「以人為本」的理念更透徹地運用到我的護理實踐中。

王以琳 (112004059)

專業細節的精進與跨越語言的獨立成長

這次去茨城縣立醫療大學進行文化交流對我來說是一段非常難忘的經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探討老年吞嚥能力與口腔保健的課程,我學習到連喝水嗆到都能從水的下手(如增稠劑),這提升了我在長照方面的專業知能。雖然那個增稠劑讓茶多了「像大鼻涕」的奇妙口感,但這個小實驗讓我反思未來如何應用新知,帶給個案更好的照顧。在醫院參訪時,我看到病房外共同的洗澡空間甚至設有浴缸,護理師姊姊解釋這是為了讓日本人能快速回到生病前的生活環境,這不僅是對生理需求的尊重,更展現了深層的關愛與倫理精神。在跨文化交流的壓力下,我成功突破了語言障礙,從原本的不安到後期我完全不怕跟外國人溝通,甚至會主動詢問店員商品。這也是我第一次跟朋友獨立出國,所有前置作業都由我們自己找,這段分工合作的經驗,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大突破,培養了我的獨立性。

陳昱丞 (112004004)

跨系所合作的典範與護理倫理的極致展現

這次交流讓我體會了跨文化學習的寶貴經驗。在參與分組護理實作課程時,我注意到每當他們結束一個護理過程,都會很認真地討論檢討或讚賞。我深刻體會到他們大學不同系之間的高度合作性,將全校不同系的學生分組,以便讓大家了解彼此的工作內容與特性,對未來提供更完善的照護極有幫助。我認為日本在倫理和關愛上面做得幾乎是滿分,他們非常注重病人的隱私,同時對病人的關愛與親切感也非常足夠。他們的教學模式也很特別,學生提出護理計畫與措施後,其他人會立即提出疑問或建議,強調互相討論照護重點,而非單純照本宣科。除了專業課程,我也體驗了道地的日本文化,像是專業的茶道文化,甚至去朋友親戚家體驗穿浴衣,這讓我的視野更加寬廣。

附件下載
URLFile sizeDownloadsLast modified
Access this URL (日本國際交流影片)日本國際交流影片0 kB112025-10-08
Go to top